Mental health
發布日期:2019-06-19 16:38:19 瀏覽次數:
精神與心理衛生
隨著我國工業化、城市化的進程,勞動力的重新組合,價值觀念的改變,家庭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,社會競爭不斷加劇,原有社會支持網絡的削弱,導致了各種心理應激因素急劇增加,精神和心理衛生問題日益突出。本院在關注人們的精神健康與心理衛生方面尤為重視,特此推出以下醫師建議,希望大家了解相關知識與信息,關愛自己的精神健康。根據醫師臨床意見,總結以下幾個方面出現精神問題的原因。
工作壓力的原因
(1)員工的工作能力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;工作環境、工作崗位不能滿足員工的個人需求。
(2)腦力勞動者用腦過度(包括公司管理者、技術員、軟件程序員等等)。
(3)銷售人員銷售任務過重,造成心理壓力。
(4)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作大多重復、單調、枯燥,導致員工的工作態度變得消極,進而導致不愉快、心理壓抑。
(5)有些工作需要員工保持長時間的持續注意力(例如組裝電路板,需要保持對細節的持續關注),造成員工心理緊張。
(6)輪班工作經常打亂員工的工作和睡眠周期;影響個人的社會生活,特別是對結婚和有孩子的人來說;夜晚上班,白天睡覺導致與社會隔絕。
(7)員工的工作任務模糊(例如工作責任范圍模糊、工作方法模糊)。
心理煩惱
心理煩惱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,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,導致出現暫時的情緒煩惱,但是自己可以識別、調節,身邊人可能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完全能夠理解并提供有效幫助。
一般不會持續影響社會功能,不影響他人,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種超出正常的情緒煩惱如天災人禍、生離死別等等,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,就不會出現情緒煩惱。這種明顯由社會因素引起的心理煩惱治療效果好,損害完全可逆,一般在一周以內緩解。
但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續的心理問題,這種類型是心理咨詢的最佳選擇,一般不使用藥物治療,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,當然如果當事人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,不一定需要專業幫助。
心理障礙
心理障礙是指有明顯的個性偏差,伴隨一些輕度的心理刺激因素,出現持久的、較大范圍的情緒障礙,自己可以識別但是無法擺脫,因此主動求助,普通人難以提供幫助,一般需要心理醫生調節。身邊人經??梢园l現異樣但是難以理解,正常人在相同處境下不會出現類似問題。
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,當事人也會出現情緒煩惱。部分影響自己的社會功能、一般不影響其他人,有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遞質障礙,治療效果尚可,部分損害有可能不可逆,但是程度較輕,這種類型可以叫神經癥,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樣重要。
心理疾病
心理疾病是指有明顯的生物學因素,出現認知、情感和意志行為等心理過程的障礙,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,影響嚴重、廣泛而持久,一般病人自己無法識別和調節,也拒絕治療,嚴重影響社會功能,并且會影響他人。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識別這種異常,但是非專業的幫助可能無效甚至是有害的。
社會學、心理學因素不是主要原因,和遺傳變異、神經生化以及腦結構異常等關系密切。在社會干預下治療效果尚可,損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,需要長期治療和社會監護,藥物治療是主要的,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在康復期是有效的,這種類型一般叫精神病。
心理健康
是一種持續的心理健康狀態,大致分為一般常態心理、輕度失調心理、嚴重病態心理三個等級。
■一般常態心理
表現為經常有愉快的心理體驗,適應能力強,善于與別人相處,能較好地完成同齡人發展水平應做的活動,具有調節情緒的能力。生活中大多數人屬于一般常態心理者。
■輕度失調心理
表現出不具有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,與他人相處略感困難,生活自理有些吃力。若主動調節或通過心理輔導專業人員的幫助,就會消除或緩解心理問題,逐步恢復常態。
■嚴重病態心理
表現為嚴重的心理適應失調,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、工作。如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惡化,成為精神病患者。精神病是嚴重的心理疾病。
心理老化的十大信號
人們常把心理年齡先于生理年齡衰老的人稱為“未老先衰”、“老氣橫秋”等,這是一種籠統的說法。究竟怎樣的人屬未老先衰?心理學家總結出的心理衰老十大早期信號,可幫我們正確地鑒別。
1. 效率降低:記憶力明顯下降,健忘,優柔寡斷,缺少朝氣,做事磨蹭,一拖再拖。
2. 競爭性差:事業上沒有新的追求,工作缺乏長遠目標,只想守住攤子,不思開拓進取。
3. 自卑心理:一人獨處時,會長吁短嘆,面對時代發展、形勢變化自感已經落伍。
4. 反應異常:有時對人際關系特別敏感,心存猜忌,疑慮過重;有時對身邊的人和事兒視而不見,反應冷漠。
5. 固執己見:做事以自己為中心,按主觀意愿辦事,不聽勸告,一意孤行。
6. 精神不振:常感到身心懶散,精力不支,無法精神振奮做事情。
7. 性格孤僻:喜歡獨來獨往,我行我素,不愿面對陌生人,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,怨天尤人。
8. 思維出頓:遇到突發事件往往手足無措,腦筋一片空白,不知如何是好。
9. 情緒恍惚:喜歡沉湎于對往事的回憶,感情脆弱,時冷時熱,情緒兒童化,喜歡嘮叨。
10. 性情急躁:好感情用事,遇事不冷靜,言行不理智,易發怒。
心理養生八戒
一戒過度猜疑:對同事、朋友、家人無端猜疑。影響工作,影響團結,影響家庭和睦和自身健康。
二戒過度興奮:樂極可生悲,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當心。
三戒過度憂愁:終日憂心忡忡,悶悶不樂,無端愁思,會影響健康。
四戒過度疲勞:學會調節、控制情緒,不鉆牛角尖,走出心理危機。
五戒過度憤怒:避免激烈爭吵,防止怒氣沖天而氣大傷身。
六戒過度消極:心灰意冷,自暴自棄,有損心理健康。
七戒過度操心:事無巨細,事必躬親,心理負擔過重,影響健康。
八戒過度焦躁:焦躁情緒使人心火旺,易動怒,有損身體健康。
穩定情緒有七法
情緒波動是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原因,故心腦血管病患者要注意調控自己的情緒。
1. 期望法:向往美好未來,是受挫者最好的自我安慰。
2. 忙碌法:工作就是良藥,忙碌是治療有上最便宜的藥方。
3. 分割法:當幾種煩惱碰到一起時,要想方設法把它們分割開來,逐個解決。
4. 換位法:調換心理位置,來寬容對方,達到心理平衡。
5. 宣泄法:不要把煩惱悶在心里,可找朋友說出來,或用筆寫下來,消除郁積,寬心為上。
6. 變角法:“塞翁失馬,焉知非?!?,換個角度能看到光明,失敗是成功之母。
7. 知足法:欲望是無窮的,能力是有限的,不懷奢望,調整心態,做到知足常樂。
十放保健康
1. 放手施財:只要有結余,就多為別人著想,要有舍得的精神。
2. 放心自在:萬般事物,但求盡心。凡事盡了心,也就夠了。
3. 放身知足:不去縱情聲色,把身心調整到極安適的境界而知足常樂。
4. 放生濟世:得幫人處即幫人,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。
5. 放眼人生:人生短暫,平和快樂為上,何必為名利勞神傷身。
6. 放開心胸:不斤斤計較芝麻瑣事。
7. 放下身段:坦然面對現實,平常人懷平常心,快樂生活。
8. 放聲大笑:遇事不畏縮,笑迎困難,笑對生活,永遠樂觀。
9. 放氣通暢:腸胃通順,飲食有節,腸胃功能良好,無便秘煩惱。
10. 放松解痙:心情輕松愉快,遇事不緊張,可防止肌肉緊張痙攣,使身心怡然自得。
表達憤怒五原則
1. 要就事論事:對事情有冷靜、客觀的評估,發脾氣有節制,適可而止。
2. 要講究方法:既堅持原則,又通情達理,根據不同的情景與場合,采取適當的態度與方法。
3. 要順其自然:發怒要順乎情理,不可肆意妄為或無端鬧事。
4. 要考慮后果:如果發怒帶來的后果是自己所不愿意看到的,最好克制不發,或減低發怒的程度為好。
5. 要保持理性:防止無原則的發火而激起大家的不滿。
擺脫不良情緒的七個處方
生活中難免因事業、家庭、親情、友情。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發生的問題而失意、沮喪、彷徨。長期的不良情緒對機體各系統均有不利影響,惡性刺激還是激發癌癥的導火線??蓢L試用以下方法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。
1. 消除根源:設法找到并消除消極情緒的根源,使自己解脫出來。
2. 客觀評價:對事態加以重新估計,不要只看壞的一面,也要看到好的一面。
3. 找人訴說:把煩惱和痛苦傾吐出來,讓心情輕松一些。
4. 自我犒勞:譬如去旅游、逛街、逛商場、美餐一頓、聽歌賞舞等。
5. 寬慰自己:想想還有許多處境不如自己者,提醒自己看開一些。
6. 總結經驗:思索一番,怎樣避免發生類似問題。
7. 知足常樂:將當前的處境與過去更艱苦困難的情況比較一番,往往會驀然悟到知足常樂。
自我心理保健四項原則
1. 要有大健康意識:一是指身、心健康,二者缺一不可;二是指健康不僅僅意味著沒有疾病,還意味著一種積極良好的身心狀態和幸福感。
2. 要有對健康負責的態度:很多危害健康的因素是可以控制的,如改變不良行為,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工作習慣等等。
3. 要有良好的心情意向:面對煩心的事,能做出積極解釋,有效地穩定情緒,解脫自己。
4. 要有自我心理保健方法:積極的態度和恰當的方式可使自己進入良性循環;能與自己友好相處;能與他人友好相處;能恰當地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系;能與外界保持良好的接觸與交流;能使自己始終保持愉快心情和良好狀態。
應對工作壓力四妙方
工作壓力主要來自外部環境和人內心的一種自我希望,適度壓力能讓人產生挑戰自我的成就感,而過度壓力會產生焦慮、沮喪等不良心理,從而引發身體疾病。應對工作壓力首先要培養內心對工作的正確認知態度,同時會正確運用一些外部方法。
1. 每日靜坐。每天晚上用5~10分鐘安靜地坐一坐,集中精神想想對你來說可喜的事,并告訴自己:我們無法掌握將來,只能把握現在,做好現在的工作。
2. 傾聽音樂。傾聽音樂加上向朋友傾訴。當你接受一項重大任務時,聽聽你喜歡的音樂,或把煩惱向朋友傾訴,在交流看法中得到啟迪和教益。
3. 放聲大笑。不要每天緊繃神經,盡量在工作中放松自己,開口大笑,展示自己開朗、大方的人格魅力。
4. 適當娛樂。下班后暫時將壓力拋開,約家人或朋友看電影,體會到親情友情的重要,或周末是讓自己安靜地休息一下,到郊外爬山、散步、呼吸新鮮空氣。
心理健康避免八“過度”
一戒憂慮過度:雖說是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”,然而凡事應有個尺度,切不可杞人憂天,終日憂心忡忡、無端悲愁。即使生活中確實發生了令人煩惱、焦慮的事情,也應振作精神,積極面對,而不該整天悶悶不樂,就此消沉下去。
二戒高興過度:高興本來是好事,但要防止樂極生悲。意外的驚喜、極度的興奮,會引起大腦中樞興奮性增強,使交感神經過度亢奮,這對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來說尤為不利。
三戒悲傷過度:當遭遇不幸時,會給人心理上造成嚴重打擊,應當學會接受現實,調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,切勿沉湎其中不能自拔。要通過向親朋好友傾訴、向心理醫生咨詢等方法,是自己擺脫不良心境,盡快走出心理危機。
四戒猜疑過度:一個人如果心胸過于狹窄,對同事、朋友乃至家人無端猜疑,不但會影響事業前途、人際關系、家庭和睦,還會影響自身健康。
五戒憤怒過度:發生矛盾和問題時,最好避免劇烈爭吵,更不要怒發沖冠、拍案而起?!皻獯髠怼?,發怒是把雙刃劍,既傷別人也傷自己,不如先冷靜下來,“退退一步海闊天空”,有利于化解矛盾。
六戒消極過度:當工作中出現失誤或失敗時,有些人會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或及其消沉的情緒,嚴重者甚至自暴自棄。這種情緒或心理不僅無益于問題的解決,而且對健康十分不利。
七戒焦躁過度:有些人脾氣很急,做事情總是一步到位、一舉成功。當自己的愿望和目標不能如期實現時,便會產生焦躁情緒。其實,欲速不達。急躁對工作對身體都沒有好處。
八戒關愛過度:有些家長對孩子可謂關愛至極,他們將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給予孩子沉重的“厚愛”,不但造成孩子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,也給自己平添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和煩惱。